论印顺法师唯识思想特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印顺法师唯识思想特质,供大家参考。

论印顺法师唯识思想特质

 

  1

  论印顺法师唯识思想的特质 德常 哲学博士,斯里兰卡中华佛教会研究员

 内容提要:印顺法师的唯识思想中有不少特见:唯识学从原始佛教发展而来;不是只有护法论师的观点是正义;心识的数量不是八个;唯识不了义,中观为了义;唯识真如受梵我论影响;对《起信论》“本觉”的解读不同于太虚大师的唯识学诠释,也不同于吕澂;《新唯识论》中对唯识学有误解;法相却不必是唯识;弥勒净土信仰摄取了月光崇拜。在抉择唯识观上,有三个特质:依据学术研究方法;以《阿含》教义为根本,唯识教义为流变;以中观应成派观点为准绳拣择唯识理论。

 关键词:印顺法师 护法论师 唯识 中观 本觉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Philosophy Volume 1, Issue 2 (April 2022)

  2 印顺法师(1906 年-2005 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佛教思想家。他著作等身,总体而言,他的思想是倾向中观学的。但他也有唯识学著作,如《唯识学探源》、《摄大乘论讲记》等。在他的其它著作中也能散见他的唯识观。对唯识学,印顺法师有不少独特的见解。在中国佛教界,这些见解可谓是新的。本文探讨了他的唯识思想的特质。

 一、 唯识学从原始佛教发展而来

 印顺法师主张唯识学是从原始佛教发展而来。原始佛教的缘起论有重“心”的倾向,在处理问题时,又本然地与心识有关,后代的佛弟子顺着这种倾向探究,有意无意地将唯识学发展出来。印顺法师的《唯识学探源》讨论了唯识学的本识论、种习论、无境论在原始佛教中的源头。印顺法师曾说:

 本人的态度,是想在复杂的唯识思想中,发见主流与共义,廓清宗派的偏执。所以先从大乘唯识学中,指出几个不同观点的解说,再去考察

 论印顺法师唯识思想的特质

 3 它与原始佛教的关系。这不同方面的解说,都是唯识学,是唯识学的多方面的开展;唯识学,也可说是几个思潮的合流。1

 二、不是只有护法的观点是正义

 中国唯识宗的传统以护法论师的观点为印度唯识学派的正义,印顺法师则不同。他曾指出七心论已经决定一切,不必像护法论师那样界定第七识和第八识,可以有不同于护法论师的界定。“我不是说瑜伽学者如何错误,不过说:七识与八识,不一定像护法说的罢了!在我看来,七心论已能解决一切。”2 印顺法师觉得在大、小乘经中,性净与尘染都集中在一切识、或藏心、或空性上,而护法论师把性净尘染规定为第七识。在印顺法师看来,性净尘染的圣教不宜用来证明第七识——末那

 1

 印顺法师:《唯识学探源》,《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10册,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在线版,第 28 页。

 2

 印顺法师:《唯识学探源》,《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10册,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在线版,第 109 页。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Philosophy Volume 1, Issue 2 (April 2022)

  4 识的存在。若不存在第七识,心识的总数量就是七个,即七心论。

 印顺法师指出,无著《摄大乘论》主张种子是新熏的,识与识之间是一心论的,而护法论师的观念与之不同,护法论师《成唯识论》所主张的是诸识差别和种子本有、新熏合说,所以,“继承无著、世亲大乘不共的唯识思想者,要算安慧论师的一系。至于护法论师的思想,不能说是无著唯识的继承者。”1 印顺法师强调并不是只有玄奘所传的唯识学才是正确的:

 玄奘依《唯识三十颂》,特别依护法义,自然接近世亲的新义。但对《摄大乘论》等,就是有小小的润饰,到底不能改变《摄大乘论》的体系。那些一笔抹煞古义,以为唯有玄奘所传才是

 1

 印顺法师:《摄大乘论讲记》,《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6册,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在线版,第 12 页。

 论印顺法师唯识思想的特质

 5 正确的见解,这岂止胆大而已!1

 三、心识的数量不是八个

 中国唯识学传统主张心识有八个。印顺法师曾提出“七心论”,即心识的数量可以只是七个,如前一节所谈。据他的研究,《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主要思想之一是诸识差别论,而依〈本地分‧ 菩萨地〉而造的《大乘庄严经论》则与之不同,主一心论。到了《摄大乘论》著成,识与识之间是一心论的,这与《大乘庄严经论》一致,但已有转向多心论的趋势。印顺法师的讨论如下:

 〈本地分〉的主要思想是:一、诸识差别论;二、王所差别论;三、种子本有论;四、认识上所认识的境界,都不离自心,但诸法所依的离言自性,却是各有它差别自体的。这种思想,可说是初期的唯识思想,还没有达到唯识为体的

 1

 印顺法师:《摄大乘论讲记》,《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6册,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在线版,第 224 页。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Philosophy Volume 1, Issue 2 (April 2022)

  6 唯识学。

 依〈本地分‧ 菩萨地〉而造的《大乘庄严经论》,才算是达到彻底的唯识思想。《庄严论》与〈本地分〉不同的地方是:一、一心论;二、王所一体论,心所是心王现起的作用,没有离心的自体;三、所认识的境界,就是识的一分,不许心色有各别的自体。还有种子本有论,这与〈本地分〉的主张相同。《庄严论》虽可说是彻底的唯识思想,但还不能算完备,还欠缺详细理论的发挥与严密的组织。

 到了《摄大乘论》出世,唯识思想才算是真正完成了。《摄论》主要的思想是:一、种子是新熏的,这点与〈本地分〉、《中边》、《庄严》诸论所说的完全不同。二、王所有不同的体系,这和〈本地分〉相同,而异于《中边》、《庄严》诸论。三、境就是识;四、识与识之间是一心论的;这也同于《庄严论》,但已有转向多心论的趋势。这样看来,《摄论》的唯识说,虽是

 论印顺法师唯识思想的特质

 7 继承《庄严论》的,但又接受了经部种子新熏的学说。1

 印顺法师强调《摄大乘论》、《大乘庄严经论》主“一种七转”,即第八识只能是种子识,不能作为现行识,七识的现行从种子(种子识)现起。这与《成唯识论》谈八识都可为现行识的“平列八识”观不同。印顺法师说:

 心是一切种子心识:从种子现起的,是染末那与六识。心、意、识,不是平列的八识,是一种七转。这不但在这心、意、识的分解中是这样,所知相中说阿赖耶识为种子,生起身者(染意)及能受的七识。安立义识段,说阿赖耶是义识(因),所依(意)及意识是见识。十种分别中的显识分别,也是所依意与六识。总之,从种生起(即转识,转即是现起)的现识,只有七识,

 1

 印顺法师:《摄大乘论讲记》,《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6册,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在线版,第 10—12 页。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Philosophy Volume 1, Issue 2 (April 2022)

  8 本识是七识的种子,是七识波浪内在的统一。它与转识有着不同,这不同,像整个的海水与起灭的波浪,却不可对立的平谈八识现行。《摄论》、《庄严》与《成唯识论》的基本不同,就在这里。1

 两种思想中,印顺法师赞同“一种七转”说。按这种说法,心识的数量只是七个。印顺法师说:“慈氏、无著的唯识学,一种为心,七转为意及识,是正统而一致的主张。”2

 印顺法师判定,佛法里其实只有六识,大乘唯识学里的七、八识不过是意识的细分。他在《佛法概论》中说:“佛教后期,发展为七识说,八识说,九识说。佛的区别识类,本以六根为主要根据,唯有眼等六根,那

 1

 印顺法师:《摄大乘论讲记》,《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6册,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在线版,第 58—59 页。

 2

 印顺法师:《摄大乘论讲记》,《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6册,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在线版,第 222 页。

 论印顺法师唯识思想的特质

 9 里会有七识、八识?大乘学者所说的第七识、第八识,都不过是意识的细分。”1 六识说是《阿含经》的教义。印顺法师抉择佛法有以《阿含经》教义为标准的倾向。

 四、唯识不了义,中观为了义

 印顺法师在《性空学探源》中明确地说:“声闻教中,确有明空的学派存在,这是不成问题。事实上并不像唯识家所说的小乘只明我空,不了法空。”2 此观点与中观应成派月称论师的观点一致。

 关于唯识宗的二谛,“以中观宗的见解来批评,唯识偏重于差别事相,多明俗谛。”3 唯识学过于偏于俗谛,但“佛依二谛说法,二谛不即不离而需要完满的善巧二

 1

 印顺法师《佛法概论》,《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8 册,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在线版,第 109 页。

 2

 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11 册,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在线版,第 240 页。

 3

 印顺法师:《中观今论》,《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9 册,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在线版,第 197 页。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Philosophy Volume 1, Issue 2 (April 2022)

  10 谛,即不能稍有所偏。”1 中观的二谛是相融即的,而唯识的二谛却不能从胜义谛——圆成实性以指出空性(胜义谛)与依他起性(世俗谛)有什么关联。中观的二谛相即相成,所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印顺法师说道:

 中观者的二谛中道观:缘起即是性空,因为诸法空无自性,所以是缘起法,要由众缘而现前,这与唯识家不同。唯识学者不能从圆成空性以指出空性与依他有何关联,中观则说无自性与缘起相即相成,彼此有深切的关系。2

 唯识学“有自性”的观点源于自性执。唯识学中有“自性缘起”,如色生色,眼生眼等,这符合自性有的原则;《瑜伽师地论》中有“假必依实”说,假有必定

 1

 印顺法师:《中观今论》,《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9 册,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在线版,第 198 页。

 2

 印顺法师:《中观今论》,《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9 册,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在线版,第 198 页。

 论印顺法师唯识思想的特质

 11 依于实有,即有自性的心识;《解深密经》中,自相安立的依他起自性,即是有自性。所以,唯识宗的观点可以说是一种“自性见”。这种自性见是根深蒂固的。佛法说“缘起即无自性”,自性执与佛教所说的缘起法相背,佛法说缘起就不能讲自性,说自性就不能讲缘起。印顺法师指出:

 这点,唯识学者说得明白,名为“自性缘起”,即色生色,眼生眼,贪生贪,有漏生有漏,无漏生无漏。这样的因缘论,即是从一切有部析假见实得来的自性有,不过从三世常如而使之现在化而已。自性有的原则,完全吻合。……《瑜伽论》在批评性空时说:“譬如要有色等诸蕴,方有假立补特伽罗,非无实事而有假立补特伽罗。如是要有色等诸法实有唯事,方可得有色等诸法假说所表,非无唯事而有色等假说所表。若唯有假而无实事,既无依处,假亦无有”。经部与瑜伽论者,禀承那“假必依实”的天经地义,所以不能说一切无自性空而必须说“自性有”的,假有的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Philosophy Volume 1, Issue 2 (April 2022)

  12 可空而自性有的不可空。《解深密经》也这样说:“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名假安立(假名),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在论到有自性与无自性时,即说:“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这分为假名安立与自相──即自性安立:假名安立的,无自性、空;自相安立的,即是有自性了。追求事物中的根元,看作实在的,依此而成立世出世一切,都是“自性”论者。……在万化中,终必有一个真实自性而不是假的,这即是“自性”的意义。一般的宗教与哲学,无不从此自性的老路而来!1

 阿赖耶识受熏、持种的作用,在中观学者看来不是必要的。按月称论师的说法,“灭”与“断灭无”不同,业虽灭谢仍能招感生死,所以不须阿赖耶识摄持种子。

 1

 印顺法师:《中观今论》,《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9 册,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在线版,第 66-68 页。

 论印顺法师唯识思想的特质

 13 阿赖耶识的教法只能是方便教法,不能认为实际存在阿赖耶识。如印顺法师说:

 所以即生而即灭,有而还无,与都无断灭不同。虽念念生灭,剎那不住如石火电光,过去行业已灭而能不失,予未来以作用。月称论师说:灭非无法,故业虽灭而仍感生死,不须阿赖耶持种(是否有赖耶,更当别论),即是此义。1

 根据《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的叙述,针对声闻乘行人说四谛小乘法为第一时教,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的《般若经》为第二时教,空有具陈的中道教如《解深密经》等是第三时教。唯识论者对《解深密经》的解读,是以第三时教为了义教。但印顺法师指出中观论者主张《般若经》等第二时教为了义之教,教据如《无尽意经》说若显示胜义的,甚深难见的,无我、空、无生的是了义经;《三摩地王经》等亦有类似的说法。按此标准来

 1

 印顺法师:《中观今论》,《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9 册,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在线版,第 139 页。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Philosophy Volume 1, Issue 2 (April 2022)

  14 划分了义与非了义经典,则《般若经》、《中观论》等为义理决了的了义教。《无尽意经》、《三摩地王经》等教据是引自宗喀巴《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卷三,它反映了月称论师一系中观应成派的判教思想。

 印顺法师将大乘佛法分为三系,即性空唯名论、虚妄唯识论、真常唯心论。大乘三系是接引根性不同众生的三种方便,但三系同归一致,即法空性。印顺法师对三系做了融贯。虽说是三系归到法空性,其实是归到“性空唯名论”上,因为这里的“法空性”是按“性空唯名论...

推荐访问:论印顺法师唯识思想特质 特质 法师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