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与回应儿童-心得体会(全文完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懂与回应儿童-心得体会(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读懂与回应儿童-心得体会(全文完整)

 

 观察与评价儿童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专业能力,也是幼儿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只有全面观察、科学真实地评价儿童,了解儿童的已有经验、当前兴趣和发展需求,才能寻找到儿童学习和发展的下一步,并做出适宜的回应。为了进一步提高观察与评价的能力,我开始研读《观察:读懂与回应儿童》这本书。全书一共由三个部分十一个章节构成,每个章节都通过列举实例阐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在阅读本书时,我发现很多案例就是我身边发生过的,这使我备感亲切,也获得了很多的启示。读了书中的案例和解析后,让我恍然大悟:“哦!这样的事我也碰到过,原来还可以这样做啊!”下面我就来说说从这本书中获得的启示:

 一、客观观察,不贴标签 在第二章“观察的道德规范与过程”中提到了观察的原则、过程及方法,其中强调了“收集信息后不要给儿童贴标签”。“在解读观察结果时,要显示出对儿童的尊重并保护隐私。不要匆忙、武断地下结论。”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贴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虽然脑袋里有这个意识,但是行为跟实际总是有所出入。

 例如:刚接触小 A 时,感觉他的行为习惯并不好,比如在玩建构区时,别的孩子都是从筐中拿少量的积木出来建构,而小 A 则是将所有积木全倒出来玩,并且还会去抢同伴手里的积木;排队的时候,经

 常看见小 A 蹲着或者趴在地上,需要反复提醒好几次,他才会站起来;吃饭时,遇到自己不喜欢吃的菜,小 A 会用手抓起碗里的菜,放到桌子上玩……因此,在我的心中小 A 被贴上了调皮的“标签”。一次晨间游戏时,建构区中传来了大哭的声音。我走过去一看,发现是晨晨在哭,我便蹲下去询问道:“晨晨,你怎么哭了呀?”晨晨用手擦着眼泪,指着小 A 说道:“他抢我玩具,还用积木把我的大楼弄坏了。”我刚想批评小 A,小 A 嘟着嘴说道:“是你先把我的玩具弄坏的。”看来事情并不简单,于是我询问起了一旁的宁宁,宁宁指着地上的积木说道:“晨晨把放在这里的积木拿了,然后小 A 说是他先拿到的,然后他们抢了,把大楼弄坏了。”了解清楚原因后,我开导起两个孩子:“你们看筐子里还有很多积木呀,干嘛非要去抢这一块呢?”小A 点点头说:“好的,晨晨这个给你,我再去拿一块。”说完小 A 把手里的积木递给了晨晨,起身去筐子里拿了一块积木。我竖起了大拇指,表扬道:“哇!小 A 你真棒,知道要把积木让给晨晨,给你点赞。”小 A 笑了笑,低头继续搭了起来。看来小 A 也有可爱的一面,我把心中为小 A 贴上的“调皮”的标签去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在活动中细心观察小 A 的行为,耐心地去帮助他改正不好的习惯。渐渐地小 A 也发生了很多改变:用餐时他不再将菜玩得到处都是,还会把桌上的剩饭剩菜收拾掉;和小朋友玩游戏的时候,他知道要和大家分享玩具,不能独占;每次收蜡笔时,小 A 会帮助同桌的小朋友把蜡笔收到框子中。为他的进步而感到欣喜。

 二、及时沟通,家园共育

 在第十一章“基于观察的反思型教师”中描述了教学反思的四个层次,并通过几位教师的实例阐述了如何使用特定的观察策略和工具来进行观察,进而改进专业实践。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章节中介绍的内利斯先生的案例,他通过制定行动计划表、记录检核表、收集成长档案等方式密切了家园联系,让每位家长都了解了孩子的发展和进步情况。我在平时的工作中也会重视家园共育,做好与家长们的沟通。比如:开学初,由于受伤的缘故,小 C 比别的小朋友晚来了一个月上学。在还小 C 还未来园时,我就与小 C 的妈妈沟通了解了小 C 的情况。小C 来园后,他并不喜欢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不愿意坐下,不愿意参加活动,不愿意吃东西,整天哭闹喊着要妈妈。我们耐心地安慰小C,帮助他稳定情绪。每次进餐时,我们都会陪在他身边,鼓励他吃东西,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于是,我主动与小 C 的妈妈沟通反应了这一情况,与她一起商量对策。两周过去后,小 C 终于开始愿意在幼儿园吃东西。我把他的情况用照片和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发送给小 C的家长,家长在家也用这些影像鼓励小 C,并且也将他在家的表现发送给我们看,让我们不断地了解小 C。渐渐地,小 C 哭闹的情况变少了,每天都能微笑着进入教室。他也越来越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能够自己吃饭,自己收拾,自己穿衣服、叠被子,自理能力不断增强,变得越来越能干了。

 我们老师需要不断地去观察、了解孩子们,将自身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内化。这样才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参与者、引导者,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和孩子们一同健康快乐地成长。在

 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根据书中提到的方法,细心观察,了解孩子;认真反思,制定策略,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孩子们的不断发展。

推荐访问:读懂与回应儿童-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读懂 回应